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梦遥)今日(9月18日),北京市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在试点公益诉讼的两年间,北京检方共发现公益诉讼线索317件,促使66家环境污染企业被关停和整治。
2015年7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和最高检部署,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确定市检一分、三分、四分院及11个基层院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
两年的试点,北京检察机关共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17件,共办理诉前程序案件73件,提起公益诉讼案件17件,促使380余亩耕地复垦,关停和整治环境污染企业66家,保护和收回国家所有资产和权益价值886万元,累计要求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修复环境费用近1000万元。
试点的两年里,北京检察围绕首都城市总布局,把空气、水源、森林、土地、文化等列入了公益诉讼的关键词中。密云、延庆、海淀区检察院督促市水务局对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京密引水渠“两库一渠”周边长期存在的系列违法水事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平谷、怀柔、门头沟等5个区检察院聚焦森林资源保护,督促园林绿化行政机关治理被毁林地,补种树木千余株。昌平区检察院等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共向国土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2件,恢复基本农田数十亩,拆除违法建设近万平米。通州区检察院向区文委发出检察建议,促进全区启动相关程序切实保护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试点过程中,北京检察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共向环保、城管、住建委等行政机关发出15件检察建议。今年6月底,北京市检察院四分院提起了北京市首例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工在会议上提出要求,全市行政机关要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为契机,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监督问责。
张工说,市政府将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两法衔接”信息平台,要切实解决“两法衔接”牵头单位不统一、统筹协调难、执法标准不统一、证据衔接难等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两法衔接”工作协调机制,确立常设办事机构,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要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要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确保线索及时发现和移送检察机关。各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及时沟通线索移送、违法行政行为整改等相关信息,实现执法信息与司法监督信息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