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视惠民网   www.zsfww.com      声明:本网站视频未经许可,禁止转发,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素质教育
您的当前位置:中视惠民网 - 素质教育- 详细信息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原来有这十大不同

 

 

编者按:在12月5日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换届大会上,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十大根本不同。

  人们说:生养孩子不容易,教育孩子更不容易!哪位家长不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哪家父母不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大家都在寻求答案,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地一直在努力地探索。令人高兴的是,这里有位细心的母亲把自己孩子在美国的成长过程作了翔实的记载,本人有幸先睹为快,收获颇丰,愿在此与大家分享。

  在看这部书稿时,我不由常常回想起自己在美国十八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经历和体验。再对照回国这八年的教育实践与调查研究,两两相较,脑海里很快地浮现出上面这个题目——“自然教育与人为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学习并遵循人的成长发育规律,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并“自然成长”;而“人为教育”,则是人们依着自己的想法去实施教育,孩子要按照他人的意图长大。具体到当前中国的现状,也可以对应地称之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关这些方面的理论已有很多不同的阐释,不拟在此赘述。我只把阅后的点滴体会以差异对比的形式分列于下——是优是劣,敬请诸位自我判断;孰此孰彼,仅供大家据实参照:

  1.“听”与“想”

  传统的中国教育多以“听”的方式进行:高高在上的成人总是以教育者自居,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家长强使孩子好好听话,老师要求学生用心听讲。长此以往,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在美国,教育多按“想”的思路开展:成人和孩子平等交流对话,引导、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注意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兴趣。家长伴随孩子一起成长,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2.被动与主动

  中国的学生长时间地关在校园里和课堂内,每天十多个小时,他们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学习。好不容易才回到家里,父母又给他们安排有培优、家教、练琴、教辅习题等,真的是苦不堪言。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小学呢,都是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家庭作业又不多,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自主支配、自由发展。所以,那里的孩子很快乐。

  3.答案与过程

  前者,是指单纯注重答案对错的教学模式,用唯一的标准答案评分定成败。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还往往促使学生们相互抄袭,导致弄虚作假的不良学风。后者,是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从步骤、过程中真正掌握要领和方法。老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促成自主的积极学习氛围。

  4.大班一锅煮与小班个性化

  现在,这里不少班上有七、八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具体进展状况。这必然妨碍公平教育的实现。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越多,老师越难对每个孩子尽到责任,尤其是后进的孩子得不到急需的关怀。而本书中所描述的二、三十个学生一个班的情景,的确很令人向往。这样的小班教学,使老师得以悉心地关照到每一个孩子,根据他们的不同特性和条件来因材施教。

  5.老师中心与孩子中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古老传统,在中华大地上根深蒂固。在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都会一再地叮嘱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在课堂上乖乖的,就会被认为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大有作为吗?现在提倡“以人为本”,那学校应该是“以师为本”,还是“以生为本”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实际例子,可以从中归纳出答案来。

  6.课本教学与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应试,我们的老师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课本施教,家长也配合着要孩子回来后按照课本复习和预习,不许孩子读“杂书”。其结果,孩子的知识面会相对狭隘,思路也很难打开。在美国的小学里,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小图书角,孩子可以随意抽看,而且每周都要写读书报告。在周末,家长们带孩子去当地设立的社区图书馆,让孩子按着自己的喜好看书或借阅,帮助他们扩展视野。

  7.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

  中国学校的一切安排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室基本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唯一空间。这种长年累月的封闭学习环境,既有损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又局限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本书作者的女儿在美国上学期间,经常有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回家后,孩子会饶有兴致地给妈妈讲述各种亲身的体会感受,或在博物馆、科技馆及郊外等地的有趣见闻。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安排,不但给了孩子很多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增长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见识。

  8.系统理论与案例分析

  中国的课堂上强调循序渐进的体系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节一章的环环相扣,老师把理论和定律详详细细地讲解给学生听。下课后就是大量的作业,学生们按照课本上明示的定律、公式、语法等去比照着做就行了,不用自己去作深刻的思考。美国的学校多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们对鲜活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孩子们自己去探寻、发现、归纳其中规律性的精华。这样的课堂教学富有生动活泼的吸引力,同时促使了学生们思维潜能的不断开发。

  9.考试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很多国际性的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中国学生总能获得很多明晃晃的金牌。但直到现在为止,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还没有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方式主要着重于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使得莘莘学子们很会考试,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华裔移民,对这方面的感受颇深,她十分庆幸女儿能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10.单一评价机制与多方面综合要求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院校的录取标准基本上还是仅取决于“一考定终身”

  的高考分数。这样,高分低能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了。而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在高校录取上,则有多方面的要求:除考试分数外(不少国家可以从几次考试分数中任选一次),还要看十多年基础教育的状况,有否做义工,并有情商测试和面试等。可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这里的学校不像别人那样好,我们又改变不了学校,怎么办呢?回答很简单:加强学习,改变自己。作为每个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即起点教育是最重要的!我在中国教育行政学院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教育改革不能只是针对学校,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家庭教育改革开始!家长可能改变不了学校,但可以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只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孩子成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耐心地倾听孩子,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