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视惠民网   www.zsfww.com      声明:本网站视频未经许可,禁止转发,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旅游景区
您的当前位置:中视惠民网 - 旅游景区- 详细信息
闽西土楼与豫西地坑院

 

 

豫西地坑院,闽西土楼,都是独具特色的奇特民居,一个地上,一个地下,既有不同,又有渊源。我们曾经生长在地坑院,对它非常熟悉。但土楼是啥样?和地坑院有啥相似?又有啥不同?对我们一直是个谜。六月中旬,我们几个陕塬人,冒着炎热酷暑,千里迢迢,走近闽西山区的土楼群,轻轻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惊喜地发现闽西土楼与豫西地坑院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堪为生土建筑史上的奇迹。 闽西土楼是客家人的发明,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客家人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下,将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艺发扬光大而创造出来的世界建筑奇葩。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永定县下洋镇就是古代中原洛阳地区南迁的汉人发展起来的。客家的中原先民因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古时候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入“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遗经楼是个方形土楼群,据说在战争年代,敌军枪林弹雨把土楼打成了麻蜂窝,也久攻不下。
客家土楼中最具有美感的当数圆楼,圆楼采光、通风相对平均,因为受力均匀,风阻小,抗震能力很强。俯瞰圆楼,状如飞碟般的土楼中间黑糊糊的一个大圆洞,怪异和神秘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间谍卫星在高空测到福建西南部山区隐藏着上万座磨菇状建筑,疑似远程导弹发射井,曾一度引起了大洋彼岸决策层的惊慌不安。改革开放后,首批来自美国的旅游团队中,就有前来土楼探秘的中央情报局官员。当然,这些神秘的建筑群根本不是什么核设施,只不过是在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百年的古老民居。
     20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已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县三道塬。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东口处,数万年来,黄土高原的风沙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诸多灾害和不便, 也为勤劳的人民休养生息提供了天然的营地。作为民居,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原始农耕业,有群居部落,有能为人群挡风遮雨的天然窑洞。有了窑洞,就有了地坑院,而这些地坑院就成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明的地方。
     陕县现存地坑院一万多座,主要分布在张汴乡、西张村镇和菜元乡三道塬上。年代较早有据可查的应属西张村镇窑头村地坑院。据窑头村曹氏族谱记载:“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避大元之乱,由山西省洪洞县曹家川迁移至陕县南塬窑头村。”证实该村地坑院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注:摄影家张儒雷的作品除了《闽西土楼与豫西地坑院》,还有更多精彩之作!因版面有限,欣赏其他作品请点击:www.huaxiaworld.com《华夏与世界》网络新闻中心“摄影园地”。

闽西客家土楼近景

闽西客家土楼远景

豫西地坑院之一:这里是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

豫西地坑院之二:婚礼前奏

豫西地坑院之三:新婚之禧,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一要感恩天地,珍惜美好姻缘;二要感恩父母,共同孝敬老人;三要互相感恩,珍惜对方,尊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