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在《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一文中称: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至6500年之间,对应考古学文化,相当仰韶文化中晚期。《郑州西山发现黄帝时代古城》一文中把西山古城判断为仰韶时代晚期,并首次提出“中原第一城”的观点,还坚信黄帝造五城在仰韶文化中定会陆续发现,早于西山城的古城有可能在庙底沟类型遗址中会被发现。也就是说,不能排除黄帝时代早期出现古城。鉴于此,参考1999年以来对西坡遗址进行的六次大规模发掘成果,笔者认为,灵宝西坡遗址是黄帝时代早期的都城地望,它揭示了中华史前神秘文化的真实,开启了中国文明社会初级阶段的大门,是中华民族迈向史前文明社会的发端。究其根底,应关注和思索七个要素。
第一,灵宝是庙底沟仰韶文化核心地区之一,遗址分布密集度之高,面积之大实属罕见。庙底沟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其影响西到甘青地区,东到鲁西,南达江汉地区,北至内蒙古河套一带。但是其中心在豫晋陕相邻的金三角地区。在这个金三角地域内,灵宝市则是中心地带,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相当密集,仅铸鼎原及其附近的小范围内即发现30多处。铸鼎原的黄帝陵下面就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与西坡遗址、铸鼎原遗址毗邻的北阳平仰韶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为郑州西山古城遗址的10倍。这里最为重要的还是西坡遗址,其面积约40万平方米,仅次于北阳平遗址。它座落在灵湖峪和夫夫峪两条河之间的黄土塬上,隔灵湖峪可北望铸鼎原黄帝陵,南距秦岭北坡仅2.5公里。依山傍水,古湖湾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特有的神奇。据初步调查不仅发现了不少遗迹 、遗物,而且还发现了一些礼器。因此说这里可能是黄帝族团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黄帝都有熊以及战涿鹿,当在黄帝时代中偏晚期。虽然没有发现城墙防卫,但不能不承认它是一处酋邦王国的中心。
根据杨育彬编著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统计,灵宝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18处,其中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有70多处,而在以铸鼎原为中心的3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五十处,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平均不到10公里,其分布密度几乎相当于现代村落。近些年来的考古调查表明,铸鼎原周围散布的仰韶文化遗址早、中、晚各期都有,它们相距之密集,面积之巨大,包含之丰富,无不令人惊异。遗址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犹如众星捧月,势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许顺湛先生都坚信黄帝造五城有可能在庙底沟类型遗址中发现,不能排除黄帝时代早期出现古城。而灵宝市又是庙底沟仰韶文化的中心——豫晋陕金三角地区内最重要的地方,加上西坡遗址考古发现的实物印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坡遗址是黄帝部族早期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换言之,它已具备了黄帝时代早期都城地望的基本条件。
第二,西坡遗址F105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大、最古老的房址。止目前,国家对西坡遗址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发掘,分别是1999年、2000年的春季、秋季,2004年、2005年、2006年,也就在2006年,西坡遗址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首,北阳平遗址群被列入全国一百个大遗址保护专项。随后灵宝西坡遗址被评为中华文明十大考古新发现。发现的F105大房基建筑面积达516平方米,室内面积204平方米,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加工考究,室内柱洞、火膛齐全,夯筑垫土深厚,四周有回廊。恰似如今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可能是黄帝召集各方诸侯协商议事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严谨,气势宏伟,工程浩繁,技术精湛,实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其立柱架梁结构,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大型房址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这时出现了权贵,出现了贵族领袖人物。这位领袖人物极有可能就是黄帝部族的首领。另外,还发现了仰韶中晚期墓葬12座,它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非实用的大型石器、陶器、骨器、玉璧等礼器。再联系公共性大型建筑、蓄水池、大型灰坑……共同构成了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史前文明最完整、最直接、最可信赖的史料。从目前资料看,在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中是独占鳌头。许顺湛先生界定,铸鼎原聚落群团有87个部落,1309个氏族,26万多人口。居住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共同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初步具备了区域性民族的条件。这样的社会状况,必须有酋邦国家一级的政权机构才能驾驭。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仰韶早期的墓葬,但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我们坚信总会有一天揭开史前文化的面纱。种种推断昭示,创造西坡遗址和铸鼎原历史辉煌的并非其他部落所能担当,唯有黄帝部族莫属。
第三,指南车的发源地。《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说指南车是黄帝时代发明的。灵宝市的阳平镇有个地名叫车盘峪,峪中开阔,水源充足,草木茂盛,气候宜人,适于人居,存有古洞,洞中有石磨等遗迹,可以说这里曾是早期人类穴居的场所,是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生活的缩影。车盘即指南车,说明黄帝战蚩尤时用的指南车可能是在灵宝发明的,相当于发射神舟六号的西昌基地。《通鉴外记》:“蚩尤为大雾,军士昏迷,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对附近蚩尤山的考查推论表明,传说这里曾是黄帝大臣风后发明指南车的地方是有一定道理的,绝非空穴来风。
第四,铸鼎原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安息地。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其地在陕西的黄陵县。现灵宝市铸鼎原尚有唐贞元十七年铸鼎原碑。传说铸鼎原上有最早建的黄帝庙和黄帝陵。居地和葬地是黄帝族直接控制的范围。活动的地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本部族居住的范围内,另一种可能是在友好部族居住的地区 。黄帝战败了炎帝和蚩尤,他的势力之大,占据的地盘之广,在“万诸侯”中,无一能与之相比。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炼铜铸鼎之事,首先提到的是黄帝。《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随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在这里除去神话色彩的语言外,有几个地名是现实存在的。首山有五处,许顺湛先生认为是晋西南的首山(亦称雷首山,即中条山),且中条山也有铜矿。而笔者则认为应是灵宝的娘娘山(亦称首山,即秦岭的最东边的山峰,现存古庙,棋盘石等遗迹,有铜矿)。专家们认为,古时交通不便,不可能到那么远的地方采铜,再搬运到荆山下冶炼,最合理的方法是就地采铜,原地铸鼎。因此,首山应该是铸鼎原南部的小秦岭山峰。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苏湲也认同了这一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关于首山考证的文字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叙述,在这里不再赘述)荆山同名者更多,只有灵宝的荆山和有铜矿的首山同属秦岭山脉,且近在咫尺(实际荆山也有铜矿)。鼎湖在《古今地名大辞典》里明确地认定:黄帝铸鼎荆山下,其地名曰鼎湖。《阌乡县志》说:汉武帝曾在这里建鼎湖宫。位于黄帝铸鼎原西五公里的鼎湖湾风景区,被誉为北国的白洋淀,万亩芦苇荡是黄河的湿地,属秦岭与中条山两大山脉峡谷地带的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展开热情的双臂迎接八方宾朋的光临。把西坡遗址和黄帝铸鼎有关的首山、荆山、鼎湖联系在一起看,西坡遗址的确是有历史缘由的,黄帝时代的都城地望在灵宝市阳平镇域内是可信的。
第五,宗庙和祭祀活动的圣地。位于西坡遗址正南方-荆山脚下的轩辕台,居于荆山和夸父岭的中间,相对垂直高度在120米,它的背后是凹凸不平的苴茨壕,苴茨壕上有采矿洞。轩辕台呈半圆锥状,自南顺秦岭蜿蜒北来,山顶状若马鞍,中间低凹,南北两端高耸。而在这南北两端,各有一座人工夯筑的高台,经钻探而知,两座夯土台自上而下夯筑而成,泾渭分明,夯层十分明显。夯土台下有一块5米x5米的石质平台,已被倒塌的夯土所掩埋。《拾遗记·轩辕黄帝》说:“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文中提到的昆台就是轩辕台。根据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专家推测,山南的圆台是黄帝祭天之坛,而北边的方台则是黄帝祭地之坛。《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轩辕之台”,“不敢西射,畏轩辕之台”。《山海经》提到的轩辕丘,其地望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新郑的轩辕丘是有熊国的轩辕丘,天水的轩辕丘是轩辕国的轩辕丘。新郑的有熊国直到商代末年还存在。天水的轩辕国和轩辕丘,《山海经》中只是提到,没有明确它的源和流,也没有和黄帝史迹联系上。但为什么在天水又出现轩辕国和轩辕丘呢?许顺湛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黄帝早期建立轩辕国,居轩辕丘,后来迁到有熊把轩辕丘的地名带过去了,并在此建国立都创业。另一种可能是,即黄帝先在东方建国创业,后来有一支迁到天水并建立了轩辕国,把轩辕丘的地名带去,因为没有较大的事迹,在后代的史书上泯灭了。那为什么在灵宝的荆山也出现了轩辕台呢?况且它处在东方有熊国的轩辕丘和西方轩辕国的轩辕丘之间的城头堡,距黄帝铸鼎原很近,关联度极为密切,不能不让人深思?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留下“北登阌邱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的诗句,充分见证了轩辕台的悠久。许顺湛先生认为:黄帝部落的族庙和祭坛就设在铸鼎原上,而黄帝后期的都城不是西坡遗址便是北阳平遗址。联想到今天北京的天坛、地坛(中华世纪坛),中南海、故宫等,建筑结构严谨,区划明晰,与西坡遗址周围的考古发现的祖庙、祭坛等相比对,恰似太极图中阴阳鱼的两个对称的眼睛镶嵌在灵宝大地上,难道说这是巧合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坡遗址是一座远古的城邑。
第六,开辟了传统养生学的先河,揭示了中华道家思想文化和中华医学的曙光。葛洪著的《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黄帝在荆山之下炼丹成功,乃乘龙升天。这一段意思主要是说黄帝部族确实在灵宝一带活动过,且时间还很长,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经过连年累月的反复实验,掌握了炼丹技术,开辟了传统养生学,为我国道家和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七,荆山、蚩尤山、夸父山、首山横贯秦岭,气势雄伟。铸鼎原之南,有荆山、蚩尤山和夸父山,西坡遗址点缀其间,前呼后拥,王者气派,形成环环相抱,争相拱卫之势。《帝王世纪》说:“炎帝…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其中,夸父族在河南的灵宝市,夸父山挺拔屹立,傲然苍穹。荆山、蚩尤山、夸父山、首山在同一地域内的同一地方出现,在我国广袤地域的任何省(市)都独一无二,无与伦比。除此之外,围绕在西坡遗址周围还有炉底村、桑园村、风后陵、三圣村、五帝村、…这一个个被破译解读的密码,它们如同黄帝的签名簿,留下永不泯灭的纪念。况且它们都耸立于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中上游的南岸,因此,它的神奇不能不令人为之叹服。黄帝、蚩尤、夸父都是我们中华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他们携手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为这块神秘的土地增添了几分凝重与魅力。
综上所述,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点:灵宝是庙底沟仰韶文化最重要的地方,遗址分布密集度之高,面积之大实属罕见。西坡遗址F105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大、最古老的房址。指南车的发源地。铸鼎原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安息地。设立宗庙和祭坛从事祭祀活动,是西坡成为远古时代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开辟了传统养生学的先河,揭示了中华道家思想文化和中华医学的曙光。荆山、蚩尤山、夸父山、首山遥相呼应,美丽的传说正在不断地同历史接轨,重放异彩。采铜铸鼎铭功治天下,开创和谐盛世新纪元。厚重的文化积淀,重要的历史信息,叩醒了沉睡数千年的史前文明史。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对灵宝是“神宅帝乡”深信不疑,“盆中盆,谷中谷”的时空变迁孕育了西坡遗址,它理应是黄帝时代早期活动的都城地望所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名热爱传统考古文化的门外汉,才刚刚开始学步,遵循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尊重权威观点,参照国内有代表性的古城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纵横比较分析,试图破解学术疑难,为史前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尽些绵薄之力,是笔者坚持的治学原则和根本出发点。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冒昧提出的观点难免有不知天高地厚之感,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这是笔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