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视惠民网   www.zsfww.com      声明:本网站视频未经许可,禁止转发,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传统文化
您的当前位置:中视惠民网 - 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甘棠遗爱话召公

 

 

召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庶弟,西周王室的宗亲重臣,姓姬名奭(shi),在剪灭商朝的斗争中,与周公一起协助武王,功勋卓著。西周初年,在为巩固西周政权,同殷“顽民”和复辟势力斗争中,在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弘扬先王德政行动中更是身体力行。据《陕州志》记载:“召公治陕以西,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公曰:‘不劳一人而劳百姓,非先君文王之志也’。”《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甘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甘棠诗》云:

蔽芾①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②。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③。

蔽芾甘棠,勿剪勿折,召伯所说。

这首诗是召伯去世以后,老百姓怀念他,自发创作的,人们敬爱召公,连他休息过的甘棠树,也着意保护,不忍毁坏。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语言,那就是:

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砍伐它,召伯曾经在下面住宿过。

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毁坏它,召伯曾经在下面休息过。

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折断它,召伯曾经在下面演讲过。

这首诗情真意切,读起来让人感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真情来自人心,如果没有召公真心关爱百姓、“勤政爱民”、不居功不自傲不扰民的高风亮节,老百姓是不会拥戴他的。诗人臧克家有几句诗脍炙人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召公已经去世3000多年了,人们仍然怀念他,其中自有道理。三门峡虢(guo)国文物陈列馆里,原存有4 件与召公有关的文物,分述如下:

一、诗碑:该碑上面有纪念召公的诗一首:

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

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

诗的意思是:从前召公去世了,老百姓爱戴他,并爱及他休息过、处理过政事的甘棠树。“爱屋及鸟”。现在树虽然空了,但召伯清正廉洁、忧国爱民的精神仍让我们时时想起。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这首诗是明正德丁丑(1517)四月立。字体为行草,落款是李元伯拜书。

二、“召公遗爱”碑:该碑是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丁酉秋七月吉日奉政大夫、陕州知州陇州阎奉立。

三、古甘棠碑:立碑的时间和落款都已风化,漫漶不清,但从碑的风格上看像是明代的碑刻。

四、分陕柱石:高约3米,直径约35公分,青灰色麻石。《陕县志》记载,其石唐代已经存在,原立于陕州故城北城门上,以后移至陕州城召公祠内。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召公祠毁于兵火,解放前,民众教育馆工作人员将分陕石柱和一些重要石碑又移至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该分陕柱石一直保存在陕县文化馆,1960年县、市合并,又移交给三门峡市文化馆。“文革”中,为了免遭“红卫兵” 破坏,陕县文物干部林景园同志会同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将其埋在公园里。“文革”以后,又从地下挖出,现存于虢国文物陈列馆院内,供游人参观。在那非常的岁月,人们怀着对召公深深的敬意,千方百计把那些记载着历代群众对召公无限敬仰的文物保护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原陕州故城东城门外,还立有一块“周召分治处”石碑。据陕县的老同志讲,该碑是万历时一位知县所立,是纪念召公德政的一件珍贵文物。1964年春,被设立在陕州故城原市农场里的“收容站”的人员毁坏了。当时,“收容站”为“生产自救”,建起了一座石灰窑,把陕州故城里包括钟鼓楼上的许多记载着重要历史的石碑、石刻收集起来,砸碎烧了石灰。文物是不能再生的,破坏了一件文物,等于撕掉了一页历史。此事虽然对当时的始作佣者、市收容站站长和民政局长进行了处分,但再重的处分也抵销不了他们的“罪行”!

我的家乡宜阳县寻村乡甘棠村张长升等几位农民,自发起来保护一通立于清雍正年间的古碑“召公听政处”,该碑是河南知府张汉题写,该县县令郭朝鼎立碑。古时宜阳县曾经叫寿安县(宜阳县的别称最多,除了现用名外,历史上还曾以甘棠、福昌、寿安、兴泰为县名,战国时称韩宜阳城,秦朝时称宜阳县,东魏时称甘棠县,隋朝时称寿安县,唐朝为福昌县和兴泰县,金代又复称宜阳县,延续至今。——本刊注),县北有一村叫“甘棠村”,据说3000多年前,召伯曾在该村旁的一棵甘棠树下,为百姓排忧解难,老百姓崇爱这位勤政爱民、关心群众疾苦的政治家,他逝世以后,就在该地建起了召公祠,并立碑纪念。怀念棠荫成了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情结。

张长升还积极收集整理有关召公勤政爱民的材料,以及历代文人学士怀念召公的诗词,准备编印成册,以便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子孙后代。他们的行为,使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农民的胸怀、远见和风范。他们的事迹在媒体上披露以后,三门峡民营企业家、市政协常委吴启民先生立即带着《三门峡日报社》记者尤黎明同志,一起到宜阳寻访到张长升。共同的心愿,使他们觉得相见恨晚。得知张长升出书困难,吴先生愿意资助出书。应该说明的是,在此之前,吴启民先生出于对召公的敬仰,出巨资在三门峡市陕州故城原召公祠旧址上建起了“甘棠苑”,并编印有关召公事迹和诗词两册。吴先生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的企业家,为继承和弘扬召公精神,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工作。他的义举,赢得了三门峡市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有人问我,宜阳县与陕州④故城两处的甘棠遗址,孰真孰假?我毫不迟疑的回答:都是真的。这样说看起来似乎有些“和稀泥”。实际上像这样古代先贤圣哲的遗址、遗踪,没法说的清楚。正像黄帝陵全国有七处。从古至今争论了几千年,正反双方寻根求据,宏篇巨论,言之凿凿,至今也没说清楚。因为“黄帝”既是个氏族领袖的名字,又是一个时代的称号。黄帝时代大约延读了2000多年,传了将近百代。而且原始社会初期,先民过的是游猎、采集生活,四处迁徙。后来社会发生变故,黄帝带领族人,东征西讨,到的地方很多,逝世以后,就埋在当地,所以全国保留下来7个黄帝陵也没有什么奇怪。中央决定将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祖的祭祀地,我们坚决和中央保持一致,不闹地方主义。召公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政治家,在他的辖区内,他巡行乡邑,到处留下他的身影。群众怀念他,纪念他,都是一个心理,何必非要肯定一个,否定一个不可呢。我看吴启民先生就很看的开,有宽广宏大的胸怀。

中国5000年历史经久不衰,延绵不绝,是由于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周代所以昌盛,就是实行德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勤政爱民。从周的先人古公亶(dan)父,到王季,从王季到文王姬昌,一脉相传。周文王巡行天下,曾在陕州硖石避风雨,召公巡行乡邑问政于甘棠树下,周公旦摄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⑤”,使天下百姓,上至侯伯,下至庶民,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所以“天下归心”。正如老子所说“执大象,天下往”,这就是“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之林,屹立于世界东方,就是由于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有优良的传统,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它不仅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还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蒸蒸日上。我们的党还培养出了像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胡耀邦、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千千万万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的好干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先辈那种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以德行政”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在全民族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候,更要进一步继续弘扬召公精神,这是时代的呼唤!

                                           原载《甘棠苑系列丛书》之三

①蔽芾(bi fei  形容树干树叶微小。芾形容草木茂盛。)

②茇(ba 在草间住宿)

③憩(qi休息)

④陕州: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在位于晋、陕、豫黄河三角区的古代州府——陕州兴修万里黄河第一霸,将黄河上的神门、人门、鬼门三座峡谷称为三门峡。由此,国务院将古代一直称谓的陕州更名为三门峡市。该市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九大雄关居其三,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禹凿三门、紫气东来、周公分陕,关云长收周仓,老子函谷关著《道德经》;这里有千年古寺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达摩修行的千年古刹空厢寺(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原先在此修行,后到少林寺,又到洛阳,圆寂后葬于此),千年罕见古印度梵文石碑,千年玉皇院——富村玉皇大帝故里,千年古虢都城上阳,千年郭氏源头——世界郭姓祖根地,千年黄河古渡茅津渡,千年古城陕州城,更有众多文人墨客为此书写的千古传唱;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历史名胜陕州八景:宝轮夕照、禹门积雪、绣岭云横、崤陵风雨、草堂春晖、砚山秋霁、古渡飞虹、金沙落日,古虢博物馆,黄河古栈道,黄河砥柱,人、鬼、神三门,黄河梳妆台,以及四季风景奇伟、绚丽多姿,且有着小华山之称的亚武山; 这里地杰人灵,名人辈出,比如上官仪上官婉儿、魏野;这里物华天宝,黄金、煤、铝三分天下,大枣、苹果香飘四方。

如今,三门峡市有着闻名全国的美称——黄河明珠、天鹅之城。每年5月18日举办国家级黄河旅游节。每年冬季,野生白天鹅成群结队飞来,翩翩起舞,为黄河明珠新添了一景。随着《华夏与世界》杂志对玉皇大帝的故里——富村千年玉皇院的广为宣传,各地信众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进行朝拜。更有爱心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巨资兴建、歌颂召公勤政爱民,犹如北国江南的“甘棠苑”,被人们赞誉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⑤《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说的是周公在洗一次头发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来访,不得不三次握着头发立即接见来访的人;有时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不得不三次吐掉口里的食物,立即接见来访的人。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贵为皇亲国戚,而且又官居宰相,怎么会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里有深层的寓意值得我们深思。周公作为“高级领导干部”,在洗个头、吃个饭的时间内都要先后三次接见客人,我们不仅看到了周公的勤政,还看到了亲民爱民的“低姿态”。怪不得一代“枭雄“曹操都赞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与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异曲同工之妙,警示那些不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要“治一治自己的病”。

反观当前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显然没有学好“周公吐哺”的精神。有些官员“庸”、“懒”、“散”,办公室“不办公事”,没有做到勤政为民;有些官员没有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机制,任人唯亲,浪费了不少可贵的人才资源;有些官员官僚作风严重,拒群众与千里之外,一出门就有一大帮“服务员”,派头十足,跟周公“握发”、“吐哺”形成鲜明对比。